踏破铁鞋无觅处,搜索尽在Google处

Google
 

广州景点:沙面---漂在江上西洋画

    景区小传:沙面――广州荔湾珠江边上的小岛,南临白鹅潭,西隔河湾与黄沙相望,北、东两面有濠涌与市区隔开。全岛呈椭圆形,仅0.3平方公里。在19世纪中期曾沦为英法租界,先后有19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。岛上现存169幢西洋建筑,其中53幢被列为文物建筑,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,1996年底,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,有"羊城第九景"之称。

 
这样的场景沙面常见     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沙面夜景

  有两个沙面。珠江流经荔湾西南,冲出的沙洲,唐时叫拾翠洲,晚清时做过江防要塞,在鸦片熏黑的风里,曾洋楼林立,"华人与狗不得入内",这一个沙面,在水上写过血与火。
  另一个沙面,泊过花艇,笙歌不绝,自古风流温柔之地;如今以欧陆风情净土自许,孤悬于喧嚣红尘中,向世人传布时尚、浪漫与爱情。
  西洋建筑的流动盛宴
  六二三路上人潮汹涌,川流不息的车,像重型轰炸机一样,把轰鸣与嘈杂声,猛烈地灌进人的耳朵里。一路被这喧嚣追赶着,去寻找"历史沙面"的游客,跨过一座石桥,就像一脚跌进一场静悄悄的白日梦里。
  那些房子,把人给吓住了。红砖砌筑的尖顶阁楼,外墙通柱穹窿顶亭子,券拱形走廊,雕花的铁门,象牙白的柱子,墙上的风灯,壁上的影雕。见惯了飞檐长亭的人,便惊诧于荔枝树上结樱桃,这沙面上流动着一场西洋建筑的盛宴。
  那些房子端坐在那里,庞大而坚固,一种隐隐然的气象,从石墙上溢出来,从圆窗子里溢出来,从尖顶上溢出来,说不清是一种饱经沧桑的雍容,一种历史沉淀的感逝,还是一种屈辱蘸泪的伤怀。
  火烧租界,沙基惨案……一场场惊天动地的事件,在血与火之后,留下一地盛大的道具,又美得倾城倾国诡异非凡。酒吧间,洋行,教堂,住宅,新古典式与巴洛克式,券廊式与仿哥特式,这些列强用坚船利炮运送来的,一梁一柱上的欧洲文明。遥想华屋初成时,那些武装到牙齿的夷人,赏此盛况如猛虎嗅着蔷薇。


教堂

这样的雕塑沙面很多

  天主教露德圣母堂在绿海中,露出黄色的尖顶,让人想到遥远的天国。
  圣母堂的布道辞里写着:"不要害怕,我是元始,我是终末,我是生活的,我曾死过,可是,看哪,我如今却活着,一直到万世万代,我持有死亡和阴府的钥匙。"
  在圣母堂的影子里,那些房子乖得像孩子。旁边,100岁的樟树,200岁的细叶榕,像祖母一样用墨绿色的手掌抚着它们。那些树,像在原始森林里一样,长得肆无忌惮。
  在树与房子之间,是行人,是街心公园,是一片可以触摸的空白,可以谛听的静,沙漏里的沙子像雪一样落下来,落得铺天盖地,似乎就在一瞬间,风雨侵蚀的伤痛,深刻悲楚的记忆远去了,一种时过境迁的恬静闲适,矜贵的华美与西洋画的风情,慢慢浮上了沙面的脸。
  夜幕下的吃喝与爱情
  在沙面的明艳里,孤独的人是可耻的,是辜负年华罪孽深重的。那个浪漫的沙面,轻轻拍醒沉醉在历史迷雾烟云中的游客,引领他往前走,像隋朝时的红拂,为情所驱一路夜奔。
  向晚的风里,已弥漫着吃喝的气息。从前的汇丰银行,如今的金饭碗酒家,穿暗红色唐装的侍者打开拱形门,像护卫着一座艺术宫殿;巴沙花园会街、达宁咖啡馆,在夜里闪闪发光,静候着流萤一样的食客:"嚼江南"的菜单上烫着生香的词语:藕丝翅,葱油管庭……
  国医馆、丝绸店,像身着长衫或旗袍的旧时人物,卓然而立;沙面三街的雕塑闪着黑金的光,沙面四街上半条街都是画廊、工艺店,青灰色的门面,里面却是花团锦绣明艳照人。
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,木棉花已在光秃秃的枝头爆裂,像酒盅一样大的红,那是春天吻在树上的唇印。时尚芭莎婚纱的摄影师,在春光里按动快门,镜头里人美如花。
  梦想执子之手的人,在夜色里来到沙面公园,去意会那旧时女子的美,"娴静时如花照水,行动处似柳扶风"。白鹅潭的灯光泻下来,红一道,蓝一道,在水里不离不弃,夜航船像发光的虫游过。风吹衣裳,江流无尽。万物花开,天长地久。正是定情的好时候。
  意乱情迷之间,似乎这个小岛就要随水漂走了,挣脱与陆地相连的五座小桥,像解开系在身上的链子,带着美轮美奂的房子,带着这一岛的男女,到地老天荒处去。
  一语荐美
  华南师大历史学教授左双文:沙面是一个历史蕴涵丰富、富于异国情调的地方,迭经政治与自然风雨的洗刷,如一幅辗转珍藏的名画,愈显娇媚与珍贵。
  沙面街文化站副站长周瑛:沙面公园的早晨,每天都有人打拳、跳舞,还有老外参加,文化气氛很好。
  驴友"不走回头路":树多,房子漂亮,浪漫多情,有一天我也要来这里拍婚纱照。

0 评论:

 
此模板由春心阁电脑技术支持网制作
联系站长:desk6618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