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胜利穿越了库布齐沙漠,但我们深深为北京女孩小倩在穿越库布齐沙漠时意外遇难而悲伤。在此,我们想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借媒体告诉那些热爱户外探险的朋友,怎样安全地完成一次野外探险。虽然回到邢台已经半个月了,但王建虎、郝东辉等9位成功探险库布齐沙漠的驴友,仍然难忘大漠里的惊险之旅。
链接库布齐沙漠库布齐沙漠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北部、黄河以南,绵延400公里,总面积16756平方公里,是中国第七大沙漠,也是距离首都北京最近的、其沙尘两小时即可到达北京的大沙漠。库布齐为蒙古语,意为弓上的弦,弓指弯曲的黄河。地形以新月形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,一般高10-15米,流动沙丘占沙漠面积的80%,其中边缘零星沙丘前移速度较快,西部和毛乌素沙地连在一起,形成引人注目的握手沙。库布齐著名的银肯响沙面临大川,背依茫茫大漠,处于背风坡,形似月牙。银肯是蒙语,汉译永久之意,当地群众叫它响沙湾。该处的沙子,只要受到外界撞击,或脚踏、或以物碰打,都会发出雄浑而奇妙的空-空-声。人走声起,人止声停。因此,人们风趣地将响沙称作会唱歌的沙子。但是,阴天下雨或搬运到异地,沙子就不响了。中国目前发现的响沙有三处,除银肯外,还有宁夏中卫沙坡头响沙和甘肃敦煌响沙。这三处响沙,都位于内陆区。自2005年始,库布齐沙漠以富有特色的地貌特征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,吸引诸多旅游者前来探险。
今年"五一"黄金周国内最大的新闻当属"北京游客被困库布齐沙漠,一位女孩意外死亡"了。同在沙漠中遇难的北京女孩相比,我省邢台市9位参加库布齐沙漠探险的驴友无疑是幸运的,他们在历经"生死考验"后成功穿越了茫茫沙漠,总行程约121.5公里。成功探险安全返回邢台后,9人经过短暂休整,体力和精神都很快恢复过来,又开始了新的工作与生活。带着对那次"劫后余生"沙漠之行的欣喜,9个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。
邢台市登山协会6名男会员王建虎、郝东辉、马智、程志彬、魏军英、张晋明和3名女会员李媛媛、张莉、李英丽于5月2日下午3时40分抵达内蒙古恩格贝,踏上了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的征途。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37岁,最小的23岁,均是第一次穿沙。这次活动开始的那刻就注定了它的不同。以前的登山也好,攀崖也罢,虽说是探险,但大家都知道此前已由专业探险人员进行了多次的探索,而对沙漠的了解,仅限于资料。库布齐沙漠,是中国八大沙漠之一。平均年降雨量仅250毫米左右。风狂沙漫,植被稀疏,被称为"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"。恩格贝,蒙古语,意为平安、吉祥。地处库布齐沙漠中段。响沙湾位于达拉特旗南部,库布齐沙漠的东端,北距草原钢城包头市50公里,周边延绵的沙山层层叠叠,形成一幅壮观的沙海奇景。
为确保穿越成功,9名驴友提前在当地找到向导,此次穿越驴友们将面临三道险关:高温、沙漠行走和水量有限。库布齐沙漠温度为40℃,地表温度达到60℃。此后行程中,9名穿越者感受最深的也是沙漠、高温、缺水。经过短暂休整,他们在10分钟后进入库布齐沙漠。第一天是适应性徒步,由于避开了正午又有微风吹拂,所以还是相当惬意,行进比较顺利。在随后的4个小时内,他们在沙漠里跋涉直线距离约7公里的路程。刚进沙漠,一切都是新鲜的。一片轻柔的黄色,连绵起伏的沙丘似乎延伸到天边的尽头,像一幅时刻流动的风景画。快看,沙漠里有草;天啊,这段沙丘的纹路好美。李媛媛、张莉大声地叫着,不停地按下快门,根本不顾领队的催促。沙丘越来越高,可谓波涛汹涌,过不去,只能绕远道走盘山路。走所谓的捷径,哼哧哼哧,走一步往后滑半步,试着借下冲的力往前跑,宣告失败,因为在沙里根本跑不起来。
穿沙者说,关于沙漠的印记只有电视上看的关于沙漠穿越的专题片,残酷而冷漠,远不是想象中的美丽与轻松。脚踩在沙上的感觉很特别,纤细的沙粒凝结出一种粘稠的牵绊,使双脚的每次更替都有些沉重。鞋子里不一会儿就灌满了沙子,走起路来越发沉重。攀爬沙脊的时候,更为吃力。明明是奋力向上,但脚却深陷在松软的沙里不由自主地随它一起坠落。好不容易爬升了一步,一不小心又要下落两步,每攀上一个沙丘都要消耗很大的气力。身上的背囊显得沉重起来。当晚8时左右在黑赖沟扎营休息。领队王建虎脱掉鞋,一看脚底全是泡。王建虎笑着,不无遗憾地向笔者展示了他那只让他后悔的鞋,一只带网眼的运动鞋。在沙地上走了没多远,就灌满了沙子,磨得满脚全是泡,掉了一层皮,只好光着脚坚持走完第一天的路程。王建虎没有走完。他只走了7公里,第二天就下撤了。他怕拖累了其他队友。他告诉笔者,在沙漠中不行就得退,探险的体验不应在意是否穿越成功。过程中的印记都是无法忘记的,不是因为它的精彩,而是因为它在内心刻下的痕迹。王建虎行事踏实,给人以沉稳,可以信任、依赖的感觉。作为领队,要开路、要时刻关注队伍的状况,更肩负着将队伍安全带出沙漠的责任,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让他的体力消耗非常巨大。
孤寂的旅程考验的不仅是体力穿行在沙漠,你顾不上说话,顾不上唱歌,只有埋头踏着前边的脚步,一步紧跟一步,不能落后,否则掉队,就有生命的危险。在这寂寞而孤单的旅程中,考验人的不仅是体力,所幸有位不知来自哪儿的女孩背囊里MP3播放的音乐一直伴随着他们前后。接下来的两天他们真真正正体验到了沙漠的威力。素有"骆驼"之称的郝东辉不无感触地说,穿越沙漠不仅要靠充沛的体力,还要靠坚强的意志。在沙漠的恶劣环境中,任何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,都将面临着危险。很快大伙都没有了第一天的轻松和雅致,身心疲惫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,机械地走着。作为年龄最大的郝东辉就骗驴友们说,很快就到了,前面有冰镇西瓜、西红柿。李媛媛的鞋带松了,等系好一抬头,自己落下了十几米。她想赶上去,腿像灌了铅似的。大家都一个频率地机械地走着。随着正午的临近,太阳和沙漠开始显示出可怕的炙热,驴友们明显感受到水分的流失,不得不时地喝上口水来湿润干得冒烟的嗓子。
沙漠里身体对水分的需求是个无底洞,喝多少都不管用,巨大的耗水量让背包里6公斤水很快消耗下去,水再也不能像平日那样猛喝,只能小抿一口。除了水,再加上睡袋衣物等,每个驴友的背包重达二十多公斤,随着时间的流逝,大家显出疲态。沙漠里走路实在不轻松,松软的沙粒吸收了脚力,而且不断地有一座座沙丘横在面前等待着他们去爬坡冲锋。风刮起的沙击打在背包上,沙沙声不绝于耳,空气里弥漫着沙尘的味道,睡垫上、睡袋上铺满细沙。狂风并不因人的驱赶而有所收敛,卷起细沙贴到脸上、飞到嘴里、跳进耳朵里。
最危险的境地时刻会出现虽然他们提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,做了最坏的打算,但是仍不能避免意外发生。有驴友中暑了,走路呈"S"型,脸色苍白。马智对医疗救护知识比较内行,赶紧用酒精进行物理降温,张莉把仅有的一袋奶奉献出来。经过队友及时正确的护理,中暑驴友体力有些恢复,中暑症状略有减轻,他们继续赶路了。刚走了一小段,中暑驴友问张莉还有没有奶?大家会心地一笑,张莉大声地说:有,不过要走到前面那个沙丘。其实,这时,张莉也很想很想喝上一点奶,哪怕是一小口。仿佛是一场人和沙漠的角逐,手携手,走出去。由于信息闭塞,他们9人并不知道北京女孩宁倩遇难的消息。后来有队员介绍,他们的穿越线路、行程和被困的北京团队基本相同,但双方并没有联系。"我们听到该消息后心里咯噔一下"。
领队王建虎告诉笔者,进入沙漠第二天,当时是他们9人因为背负的压力和对沙漠的不适应,心里都在打退堂鼓,但由于自己的信念坚定和队友之间的相互鼓励、相互帮助、相互支持,他们最终留了下来,并成功探险。最困难的是第三天,当地气象部门说当时地表温度达60℃。在沙漠外的领队给沙漠中的队友连打20多个电话都没有回音,这让他心情很沉重,因为他得到北京女孩遇难的消息。此时是下午二时,穿行在沙漠里的驴友们已经到了极限。
0 评论:
发表评论